- 邱苏柳;王亚丽;杨京民;刘华;郭俊杰;戴亚南;王欣;焦超玲;
海藻酸钠包埋过氧化钙(CP)在土壤培养试验中表现出较佳的控砷效果,但是仍然缺乏在水稻实际种植过程中的效果验证。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以0.25%、0.5%和0.75%的质量分数在土壤中添加CP,通过对水稻、土壤以及微生物的监测,探究施用CP调控水稻As积累的效果与机制。结果表明:(1)施加CP增加了土壤pH值,并提高了分蘖期土壤有效态As和有效态Si的含量,且随材料施加量增加而增加。与CK相比,0.25%~0.75%施加量下土壤有效态As显著增加13.4%~78.6%,有效态Si显著增加50.9%~326.7%。(2)施加CP提高了铁还原菌的丰度,0.75%施加量下,根际红环菌和地杆菌丰度分别较CK增加2.95倍和4.4倍,铁还原菌丰度的增加显著提高了土壤孔隙水中Fe(Ⅱ)浓度,促进水稻根表铁膜的形成,增强了根表铁膜对As的吸附。0.75%CP处理下,相较于CK,铁膜中Fe和As含量分别增长171.1%和363.2%。(3)施加CP使得水稻地上部As含量下降,各施加量下籽粒无机As含量相较于CK下降36.7%~60%。其中,0.75%CP施加量下籽粒无机As含量下降60%,降砷效果显著。综上,实际应用中施加0.75%的海藻酸钠包埋过氧化钙对降低水稻As积累的效果最为理想。
2025年02期 v.48;No.211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下载次数:133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郭莹惠;廖旌淦;崔丹丹;邓瑞;彭博;李忠武;
为了深入了解腐植酸(HA)与抗生素之间的结合作用,本研究以土霉素(OTC)为代表,设置一系列pH和离子强度变化梯度,通过OTC滴定引起的HA荧光猝灭特征变化来研究二者之间的结合特征及结合强弱变化特点。研究结果表明,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EEM-PARAFAC)识别出HA主要由3种荧光峰组成:紫外类腐殖质C1(A峰),陆源类腐殖质C2(C峰)和黄腐酸C3。在不同浓度的OTC影响下,HA组分的荧光猝灭效果由高到低为:C2,C1,C3,表明C峰与OTC的结合作用相对比较强烈。pH和离子强度的变化会对结合作用强弱产生一定影响。当pH从3.00增加到9.00,OTC和HA的结合作用增强。当离子强度从0增加至0.001 mol/L时,OTC与HA的结合作用增强,离子强度继续增加至0.10 mol/L时,结合作用减弱。
2025年02期 v.48;No.211 10-1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下载次数:122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索纹纹;李小玲;崔先锋;雷琴;曾春芳;杨霄;徐心仪;万译文;
为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草鱼中四聚乙醛和氯硝柳胺的检测方法,将样品经1%(体积分数)氨水乙腈提取后,取上清液添加氯化钠实现水相与有机相分离,取有机相经氮吹至近干,初始流动相复溶后经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C_(18))分散吸附净化,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样品中目标物采用Agilent Poroshell 120Aq C_(18)色谱柱分离,以水和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切换扫描和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用内标法定量。研究发现,四聚乙醛在0.05~20.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氯硝柳胺在0.25~25.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5;四聚乙醛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3 ng/g和0.6 ng/g,氯硝柳胺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2 ng/g和0.5 ng/g。以草鱼为空白对照,在3个不同添加水平下四聚乙醛的平均回收率为80.9%~100.0%,相对标准偏差为3.32%~9.09%;氯硝柳胺的平均回收率为79.2%~87.0%,相对标准偏差为3.91%~7.28%。本研究通过优化前处理方式,建立了更加简单、快捷、灵敏度高、成本更低的检测方法,可用于同时测定草鱼中氯硝柳胺和四聚乙醛残留。
2025年02期 v.48;No.211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下载次数:118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肖自胜;刘洪榜;谭印杰;刘思怡;兰支利;何斌鸿;尹笃林;
基于学生生源地域随机分布优势,对湖南乡村自然饮用水源进行随机取样,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快速测定饮用水源中钙(Ca)、镁(Mg)、锰(Mn)、铁(Fe)、锌(Zn)、镉(Cd)、铜(Cu)、铝(Al)共8种主要金属元素的浓度,并对金属元素的来源进行相关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湖南省70个乡村随机饮用水采样点的Ca, Mg, Mn, Fe, Zn, Cd, Cu及Al这8种主要金属元素浓度均符合我国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仅有2个采样点的Mn元素浓度略微超出标准范围,其他元素浓度整体差别不大。金属元素相关性分析表明,Ca, Mg, Fe和Cu这4种金属元素可能具有同源性。ICP-OES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检测效率高,适用于饮用水中多种金属元素的快速测定,该实验技术的应用为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安全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02期 v.48;No.211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下载次数:113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杨俊杰;张雨雨;喻聪;张学余;喻剑波;钟萍;王光军;
为研究杉木人工林碳、氮、磷养分限制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以青羊湖国有林场25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杉木人工林叶片、凋落物和土壤中碳、氮、磷含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叶片、凋落物和土壤中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随季节的变化规律及三者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随季节变化,杉木叶片中碳、氮、磷含量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m(C)∶m(N)则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m(C)∶m(P)随季节变化呈下降趋势;凋落物与叶片中碳含量呈现出相同的季节动态特征,氮、磷含量总体上随着季节变化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m(C)∶m(N),m(C)∶m(P)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不同土层中土壤碳含量、m(C)∶m(N)和m(C)∶m(P)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季节动态趋势;叶片与土壤、凋落物与土壤间相关关系显著,凋落物与叶片相关关系不显著。季节变化会影响杉木人工林养分循环及化学计量特征,且杉木人工林养分相互作用效应显著,叶片和土壤中m(N)∶m(P)小于14,凋落物中m(N)∶m(P)小于25,该区域杉木人工林生长主要受氮限制。
2025年02期 v.48;No.211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5K] [下载次数:268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