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治理

  • 施加海藻酸钠包埋过氧化钙对水稻砷积累的影响

    邱苏柳;王亚丽;杨京民;刘华;郭俊杰;戴亚南;王欣;焦超玲;

    海藻酸钠包埋过氧化钙(CP)在土壤培养试验中表现出较佳的控砷效果,但是仍然缺乏在水稻实际种植过程中的效果验证。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以0.25%、0.5%和0.75%的质量分数在土壤中添加CP,通过对水稻、土壤以及微生物的监测,探究施用CP调控水稻As积累的效果与机制。结果表明:(1)施加CP增加了土壤pH值,并提高了分蘖期土壤有效态As和有效态Si的含量,且随材料施加量增加而增加。与CK相比,0.25%~0.75%施加量下土壤有效态As显著增加13.4%~78.6%,有效态Si显著增加50.9%~326.7%。(2)施加CP提高了铁还原菌的丰度,0.75%施加量下,根际红环菌和地杆菌丰度分别较CK增加2.95倍和4.4倍,铁还原菌丰度的增加显著提高了土壤孔隙水中Fe(Ⅱ)浓度,促进水稻根表铁膜的形成,增强了根表铁膜对As的吸附。0.75%CP处理下,相较于CK,铁膜中Fe和As含量分别增长171.1%和363.2%。(3)施加CP使得水稻地上部As含量下降,各施加量下籽粒无机As含量相较于CK下降36.7%~60%。其中,0.75%CP施加量下籽粒无机As含量下降60%,降砷效果显著。综上,实际应用中施加0.75%的海藻酸钠包埋过氧化钙对降低水稻As积累的效果最为理想。

    2025年02期 v.48;No.211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下载次数:133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腐植酸与土霉素的结合作用特征:pH和离子强度的影响

    郭莹惠;廖旌淦;崔丹丹;邓瑞;彭博;李忠武;

    为了深入了解腐植酸(HA)与抗生素之间的结合作用,本研究以土霉素(OTC)为代表,设置一系列pH和离子强度变化梯度,通过OTC滴定引起的HA荧光猝灭特征变化来研究二者之间的结合特征及结合强弱变化特点。研究结果表明,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EEM-PARAFAC)识别出HA主要由3种荧光峰组成:紫外类腐殖质C1(A峰),陆源类腐殖质C2(C峰)和黄腐酸C3。在不同浓度的OTC影响下,HA组分的荧光猝灭效果由高到低为:C2,C1,C3,表明C峰与OTC的结合作用相对比较强烈。pH和离子强度的变化会对结合作用强弱产生一定影响。当pH从3.00增加到9.00,OTC和HA的结合作用增强。当离子强度从0增加至0.001 mol/L时,OTC与HA的结合作用增强,离子强度继续增加至0.10 mol/L时,结合作用减弱。

    2025年02期 v.48;No.211 10-1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下载次数:122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同位素稀释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草鱼中四聚乙醛和氯硝柳胺残留

    索纹纹;李小玲;崔先锋;雷琴;曾春芳;杨霄;徐心仪;万译文;

    为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草鱼中四聚乙醛和氯硝柳胺的检测方法,将样品经1%(体积分数)氨水乙腈提取后,取上清液添加氯化钠实现水相与有机相分离,取有机相经氮吹至近干,初始流动相复溶后经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C_(18))分散吸附净化,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样品中目标物采用Agilent Poroshell 120Aq C_(18)色谱柱分离,以水和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切换扫描和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用内标法定量。研究发现,四聚乙醛在0.05~20.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氯硝柳胺在0.25~25.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5;四聚乙醛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3 ng/g和0.6 ng/g,氯硝柳胺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2 ng/g和0.5 ng/g。以草鱼为空白对照,在3个不同添加水平下四聚乙醛的平均回收率为80.9%~100.0%,相对标准偏差为3.32%~9.09%;氯硝柳胺的平均回收率为79.2%~87.0%,相对标准偏差为3.91%~7.28%。本研究通过优化前处理方式,建立了更加简单、快捷、灵敏度高、成本更低的检测方法,可用于同时测定草鱼中氯硝柳胺和四聚乙醛残留。

    2025年02期 v.48;No.211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下载次数:118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ICP-OES快速测定湖南省饮用水源中八种金属元素

    肖自胜;刘洪榜;谭印杰;刘思怡;兰支利;何斌鸿;尹笃林;

    基于学生生源地域随机分布优势,对湖南乡村自然饮用水源进行随机取样,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快速测定饮用水源中钙(Ca)、镁(Mg)、锰(Mn)、铁(Fe)、锌(Zn)、镉(Cd)、铜(Cu)、铝(Al)共8种主要金属元素的浓度,并对金属元素的来源进行相关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湖南省70个乡村随机饮用水采样点的Ca, Mg, Mn, Fe, Zn, Cd, Cu及Al这8种主要金属元素浓度均符合我国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仅有2个采样点的Mn元素浓度略微超出标准范围,其他元素浓度整体差别不大。金属元素相关性分析表明,Ca, Mg, Fe和Cu这4种金属元素可能具有同源性。ICP-OES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检测效率高,适用于饮用水中多种金属元素的快速测定,该实验技术的应用为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安全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02期 v.48;No.211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下载次数:113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青羊湖杉木生态系统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季节动态特征

    杨俊杰;张雨雨;喻聪;张学余;喻剑波;钟萍;王光军;

    为研究杉木人工林碳、氮、磷养分限制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以青羊湖国有林场25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杉木人工林叶片、凋落物和土壤中碳、氮、磷含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叶片、凋落物和土壤中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随季节的变化规律及三者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随季节变化,杉木叶片中碳、氮、磷含量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m(C)∶m(N)则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m(C)∶m(P)随季节变化呈下降趋势;凋落物与叶片中碳含量呈现出相同的季节动态特征,氮、磷含量总体上随着季节变化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m(C)∶m(N),m(C)∶m(P)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不同土层中土壤碳含量、m(C)∶m(N)和m(C)∶m(P)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季节动态趋势;叶片与土壤、凋落物与土壤间相关关系显著,凋落物与叶片相关关系不显著。季节变化会影响杉木人工林养分循环及化学计量特征,且杉木人工林养分相互作用效应显著,叶片和土壤中m(N)∶m(P)小于14,凋落物中m(N)∶m(P)小于25,该区域杉木人工林生长主要受氮限制。

    2025年02期 v.48;No.211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5K]
    [下载次数:268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乡村村落

  • 传统民居脆弱性:内涵、评价及案例分析

    胡晓慧;何峰;张诗语;周国华;

    开展传统民居脆弱性的系统研究和定量测度,可为传统民居的精准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及实践指导。本文从脆弱性理论出发,通过探究传统民居脆弱性概念内涵及分析框架来构建传统民居脆弱性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岳阳县张谷英大屋和钟家湾大屋为例,比较分析了两处传统民居的脆弱性等级、致脆差异因子及成因。研究表明:(1)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能力作为传统民居脆弱性的关键构成要素,通过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传统民居脆弱性系统。(2)两处传统民居的脆弱性水平存在差异:张谷英大屋处于“微脆弱”等级,钟家湾大屋处于“强脆弱”等级。分维度来看,张谷英大屋的敏感性低于钟家湾大屋,暴露性略高于钟家湾大屋,适应能力远高于钟家湾大屋。(3)两处传统民居的脆弱性成因不同:物质要素老化、旅游开发扰动和社会力量保护利用性投入不足是使张谷英大屋呈现“微脆弱”状态的重要影响因素;而物质要素损毁、传统文化式微、乡村建设压力、居民保护意识薄弱、政府保护性投入少构成钟家湾大屋“强脆弱”的重要致脆因子。

    2025年02期 v.48;No.211 4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3K]
    [下载次数:515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中国传统村落活化研究进展

    曾献君;王坤;王武林;钟海文;林伟伟;王煜;

    传统村落的有效活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备受国内学者的重视。以CNKI作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和VOSviewer分析软件系统梳理传统村落活化研究的现状特征及研究进展。本文认为:(1)传统村落活化研究主要有期刊文献和学位论文两类,将近一半的论文受各类基金支持;(2)国内传统村落活化研究可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2009—2014年关注国内外保护经验为主的初步探索阶段,2015—2019年研究方法和研究深度不断拓展的快速发展阶段,2020—2022年是研究方法日益科学、深化对活化机制和政策研究的深化创新阶段;(3)作者共现呈现出小集中、大分散的特点,联合发表文献高于独立发表文献,但高产作者之间的合作较少,已形成如吴必虎、李伯华、刘沛林、陈晓华、王炎松、肖大威等一批有学术积累和影响力的学者;(4)《地理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等期刊具有较高的发文质量和学术影响力;(5)从研究内容体系来看,研究主要涉及活化利用、乡村振兴、传统村落保护、保护发展、文化遗产、公共空间等内容。总结当前国内研究的最新成果,未来我国传统村落活化研究重点要强调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加强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技术应用,深化对典型活化案例的模式总结和政策机制研究。

    2025年02期 v.48;No.211 5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9K]
    [下载次数:994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乡村治理共同体视域下旅游型传统村落保护绩效研究

    何艳冰;毛晓虎;阴晨静;

    综合考虑村委会、本地村民、外来经营者、游客等多元主体利益诉求,构建包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文化效益4个维度的旅游型传统村落保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河南省焦作市为案例地,对其传统村落保护绩效进行评价,并植入乡村治理共同体理念构建传统村落协同保护机制。研究发现:(1)焦作市旅游型传统村落保护绩效整体处于中级保护水平,结构性差异显著;(2)当地旅游开发偏重于经济效益,缺乏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目标的长期统筹考虑,尤其对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重视不够;(3)传统村落各利益主体间的协作机制尚未理顺,形成了村委会和村民位于利益表达核心、外来经营者和游客位于利益表达边缘的“核心-边缘”结构,而当前核心与边缘之间主要表现为控制依赖关系,难以形成保护合力。据此,从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和成果共享5个方面构建旅游型传统村落协同保护机制。

    2025年02期 v.48;No.211 7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下载次数:649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行动逻辑的实证分析及实现路径

    易瑜;

    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路径,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政策支持、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带富行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政策支持、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均对致富带头人的带富能力和带富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并通过带富能力、带富意愿正向影响其带富行动。由此,从3个维度提出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带富行动的实现路径:政策支持维度,政府要强化规划引领,提供政策保障,并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性;社会资本维度,要提高致富带头人的身份认同,引进资源搭建平台,创新“集体经济”模式,推进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化发展;人力资本维度,要着力培养本土乡村旅游管理人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提升其旅游经营管理能力。

    2025年02期 v.48;No.211 8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9K]
    [下载次数:313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土地资源

  • 基于GWR模型的湖南省耕地非粮化驱动因子及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刘旭峰;陈文明;杨益民;肖云;罗灵岭;张福林;朱山昱;

    探明耕地非粮化驱动因子在不同空间区域内的影响作用,对于差异化监测、管控及防止耕地非粮化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湖南省为研究区域,采用空间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探究了耕地非粮化的驱动因子及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湖南省2022年度耕地非粮化率呈现从中部地区向四周程度加重的趋势。驱动因子与耕地非粮化率在湖南省中东部,南部的丘岗冲垄区拟合程度最高,拟合优度R~2为0.647~0.817。GWR结果显示,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土层厚度系数均值分别为0.502和0.311,城市化率、集中连片度系数均值分别为-0.4和-0.28,该省83.6%的区域集中连片度与耕地非粮化率负相关。驱动因子对全省周边的影响均明显强于中部地区。

    2025年02期 v.48;No.211 93-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3K]
    [下载次数:781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旅游开发背景下我国南方典型古稻作梯田系统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因素分析

    郭子荣;邓楚雄;姚鹏;刘窑军;

    稻作梯田是我国南方山区重要的土地利用方式,近年来因旅游开发的不断推进,面临着土地利用结构与功能的转变。本文选择我国南方山地7个典型古稻作梯田为研究对象,基于2017和2023年2期遥感影像,研究其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各梯田系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总体情况较为稳定,尽管这些梯田系统已被纳入多项重要遗产名录和旅游景区,但退耕现象依然存在。(2)土地利用动态度有一定的地域差异,综合动态度和建设用地单一动态度总体趋势由西向东增大。(3)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促使梯田区域的土地利用行为主体多元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功能发生显著变化。虽然旅游开发为当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增长,但梯田旅游附加产业尚未形成系统,劳动力流失和梯田撂荒问题依然严峻,需加强旅游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注重梯田景观保护和梯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02期 v.48;No.211 102-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下载次数:389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于碳储量时空动态的耕地生态补偿标准与策略优化——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例

    马文博;李昊;

    基于2005—202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当量因子法测算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确定各地市耕地补偿额度,结合碳储总量与变化量时空特征以量化耕地生态补偿优先级,构建区域耕地生态补偿方案,探讨研究区生态补偿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15年间黄河中下游地区耕地碳储量整体呈“缓慢上升-快速上升-缓慢上升”特点,由2005年的3.511 Gt上升至2020年的3.711 Gt。(2)综合优先级结果表现出“高-中-低”的梯度分布特点,反映出不同值区地市激励侧重点不同:在高值区强调碳储功能的提升效率,在中、低值区强调维持碳储功能稳定性。(3)从补偿方案看,补偿优先级高但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地市可暂缓接受生态补偿;补偿优先级低但生态与经济发展失衡的地市可拟作为生态支付试验城市。

    2025年02期 v.48;No.211 111-119+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8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基础研究

  • 用高阶剪切变形理论研究叠合梁的弯曲性能

    刘意中;吴晓;肖珍;

    采用高阶剪切变形理论研究叠合梁的弯曲性能。推导出了叠合梁的弯曲挠度表达式,求得了上梁与下梁的层间接触载荷公式。研究结果表明:叠合梁在均布载荷、集中载荷作用下,上梁与下梁之间不存在间隙且是紧密贴合的。高阶剪切变形理论计算结果与材料力学教材方法计算结果非常接近,两种方法的计算误差相当小。叠合梁的设计采用材料力学教材方法进行计算可以保证叠合梁安全,有关文献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一观点。

    2025年02期 v.48;No.211 120-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2K]
    [下载次数:61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不同时段城市消防服务可达性评估及选址优化——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

    贾丽菲;胡蓓蓓;马铭君;肖子霜;侯兴帅;袁雪松;宋文芳;孙梦真;董坤鹏;

    为了探究城市应急部门在公共安全事件突发、频发的背景下能否满足城市安全要求,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获取研究区消防救援站点信息,通过百度地图API采集多日道路速度,构建早高峰、平峰和晚高峰3个时段的实时交通网络,采用增强型两步移动搜索法(E2SFCA)开展城市消防服务可达性评估。基于评估结果,运用位置-分配模型对研究区消防救援站点空间布局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现存消防救援站点呈现出围绕中心六区向西南方向集聚,北部和东部稀疏分散的空间布局特征;(2)3个时段下消防救援5 min覆盖率与消防救援可达性大小一致,平峰最高,晚高峰次之,早高峰最低;消防服务可达性呈现出北部和西南部分地区较弱的空间分布特征;(3)当研究区内新增47座站点时,5min消防救援面积覆盖率可由49.93%增至91.74%,救援人口覆盖率可由35.98%增至93.51%。

    2025年02期 v.48;No.211 128-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3K]
    [下载次数:272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湖南石松类与蕨类植物新记录

    杨彦捷;廖小雯;孙小军;宋凤;刘昂;冯梓林;吴磊;

    本文报道新记录湖南省石松类与蕨类植物10种,分别为:结脉黑桫椤Gymnosphaera bonii(Christ) S. Y. Dong、陕西粉背蕨Aleuritopteris argentea var.obscura(Christ) Ching、叶基宽铁角蕨Asplenium pulcherrimum Ching ex Tardieu、中华膜叶铁角蕨Hymenasplenium sinense K. W. Xu、培善膜叶铁角蕨Hymenasplenium wangpeishanii Li Bing Zhang&K. W. Xu、蓝色鳞毛蕨Dryopteris polita Rosenst.、霞客鳞毛蕨Dryopteris shiakeana H. Shang&Y. H. Yan、有盖鳞毛蕨Dryopteris hendersonii(Bedd.) C. Chr.、大齿叉蕨Tectaria coadunata(J. Smith) C. Chr.和棕毛轴脉蕨Tectaria setulosa(Baker) Holttum。

    2025年02期 v.48;No.211 13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9K]
    [下载次数:97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征稿启事

    <正>《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创刊于1956年,是由湖南师范大学主管和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本刊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2000—至今);中信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2019—2024)收录。此外,本刊还被以下国外数据库收录:数学评论(美),化学文摘(美),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文摘杂志(俄)等。

    2025年02期 v.48;No.211 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7K]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