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

  • 数字经济影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与效应研究

    谢振东;刘亚平;欧辉;

    基于2011—202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与影响机理。研究结论显示:数字经济有助于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采用替换变量、加入滞后变量以及工具变量法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影响具有结构性效应,数字产业化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相比于产业数字化更强;门槛回归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的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和空间溢出特征;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地区经济越发达,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激励效应越显著。中介效应模型结果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激励产业升级,促进技术创新,降低交易成本,进而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v.48;No.213 1-10+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7K]
    [下载次数:122 ] |[阅读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多维视角下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绿色创新网络演化研究

    向云波;林冬蔚;张佐;许世伟;

    化工产业绿色创新合作有助于缩小地区之间绿色技术差异,促进化工产业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基于化工产业绿色低碳技术合作专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2004—2021年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绿色创新网络,从企业、城市多维视角,探究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绿色创新网络的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绿色低碳技术授权发明合作专利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创新主体合作的方式以企业与企业之间合作为主。(2)从企业层面看,随着网络规模发育以及合作范围逐渐扩大,化工企业绿色创新网络密度逐渐降低,中心势逐渐减弱,网络内连接不够紧密,小世界性开始呈现,网络内出现“马太效应”;石化企业和核燃料企业始终占据网络资源的中转枢纽;浙江大学中介中心性高,在网络中掌握资源能力较强。(3)从城市层面看,化工产业绿色创新网络规模逐步扩大,但网络发育不充分、不均衡,形成了“下游密集—中游零散—上游稀疏”的空间格局;化工产业绿色创新合作网络权力分异显著,省会及长三角地区城市占据主导。(4)地理邻近性是影响化工产业绿色创新网络形成与演化的重要因素,且在创新合作网络中,存在“隶属关系通道”和“技术关系通道”。

    2025年04期 v.48;No.213 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0K]
    [下载次数:438 ] |[阅读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于绿色发展视角的西藏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分析

    黄丽筠;侯霞;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加剧,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共识。西藏作为中国重要生态屏障,其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协调尤为重要。为了探讨西藏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具体路径,研究基于绿色发展视角,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合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和稳健性检验等方法,对2015—2023年西藏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多样化指数与生态环境质量呈负相关(β=-0.35,P<0.001),而绿色产业占比与生态环境质量呈正相关(β=0.20,P<0.001)。科技创新和政策引导指标也显著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研究还发现,西藏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质量的耦合度从2015年的0.58提升至2023年的0.82,表明二者协调关系逐渐优化。研究建议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和政策引导,推动西藏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为类似地区提供借鉴。

    2025年04期 v.48;No.213 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下载次数:883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淮海经济区城市信息网络结构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

    玉佳灵;梅大伟;

    基于2012年、2017年和2022年淮海经济区城市百度搜索指数,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密度、中心性、核心-边缘、凝聚子群等方面分析淮海经济区城市信息网络结构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12—2022年淮海经济区网络密度由0.25增长为0.82,城市信息网络联系逐步紧密;2012—2022年淮海经济区中心度呈现增长趋势,徐州、临沂是淮海经济区“双中心城市”,济宁属于外向型中心城市,连云港、淮安属于门户城市。(2)2012—2022年核心城市由徐州-济宁演变成徐州-临沂;2012—2022年省域内部联系逐渐被打破,由省域内部联系演变为省际之间的联系。(3)淮海经济区网络结构呈现明显的核心-外围-边缘层级特征,形成以徐州-连云港-盐城-济宁-临沂为核心的辐射式网络结构。(4)淮海经济区城市信息网络演化主要驱动因子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移动电话用户数、互联网宽带接入数。

    2025年04期 v.48;No.213 30-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2K]
    [下载次数:117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城市发展

  • 国内外城市收缩研究综述——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丁晓明;王成新;张帅;王瑞莉;

    为了了解城市收缩的研究历程及热点前沿,以Web of Science和CNKI为搜索引擎,应用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功能绘制国家合作、研究领域、关键词聚类和关键词时区图谱来揭示国内外城市收缩的研究进展。研究结果表明:(1)国外研究早于国内10余年,以美国、日本、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为热点研究区,并逐步涉及到社会、环境、经济多个领域;(2)国内研究起步较晚,由早期的理论引进转向注重规划应用及微观的地域研究,主要是资源枯竭的老工业区和经济发达的城市群地区;(3)未来研究需要正确认识城市收缩这一客观过程,亟须改变传统认知和思维惯性,超前探索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收缩城市发展之路。

    2025年04期 v.48;No.213 4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下载次数:6702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城市更新的驱动机制及影响效应研究进展与展望

    郭汐禹;周国华;王华;刘慧;于雪霞;张智龙;

    城市更新是推动城市结构优化与功能完善的重要战略。当前,国内外研究成果主要围绕城市物质空间的更新方案与实施路径进行探析,对物质环境老化背后的结构性、功能性衰退问题关注相对有限,对驱动机制与影响效应的综合研究相对不足。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1)城市更新“动力”与“效应”的研究涉及经济、生态、社会以及文化等多个维度,社会、文化维度因国际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发展周期而变化,研究时段呈现不稳定性特征;(2)现有研究成果中,城市更新被视为政策力、经济力、社会力和文化力“四力”综合驱动下作用于老旧空间和衰败空间的改造行动;(3)已有成果侧重对城市更新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文化效应进行定性研究,对生态效应的关注有限,导致量化研究相对较少。未来应加深对城市更新内涵的全面认识,厘清城市“功能性衰退”“结构性衰退”的具体表征;不仅需结合社会经济背景,加强对土地价值和业态经营情况的持续监测以及对环境评价技术标准与生态韧性评价体系的探索,更需融贯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优势,加强对新趋势的行动响应,提高研究成果的社会服务和决策价值。

    2025年04期 v.48;No.213 4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下载次数:1616 ] |[阅读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规模差异视角下城市公园绿地公平性评价

    付莹;黄军林;张琬清;

    城市公园绿地(UPGS)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公平性日益受到关注。研究构建了一个针对规模差异的空间公平性综合评价体系,并以长沙市中心城区为实证研究对象,结果表明:(1)UPGS可达性与UPGS的规模呈正相关,综合公园的可达性空间分布最优,社区公园次之,游园可达性最差;(2)UPGS的规模对空间公平性具有显著影响,不同规模UPGS的个体公平性分布格局差异显著,且规模越大的公园绿地对全体公园的个体公平性格局作用越大,综合公园的整体公平性依次优于社区公园与游园;(3)社会环境与UPGS公平性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从空间分布上来,低—低型和高—高型社区的数量占据主导,进一步凸显了UPGS空间服务供需失衡的问题。研究不仅深化了对UPGS规模与空间公平性关系的理解,还通过多维评价模型和实证分析为城市绿地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年04期 v.48;No.213 58-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0K]
    [下载次数:580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的空间特征及影响机制

    王美霞;李锦柏;刘正君;王思怡;王永明;

    对城市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及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将有助于促进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以长沙洋湖国家湿地公园为案例,利用实地调研、参与式制图法、核密度分析、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揭示城市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机制。结果发现:(1)洋湖湿地公园各类文化服务价值量相对均衡,包括教育、地方感、美学、游憩和生态旅游、灵感和社会关系价值,标识点数量均达到180个以上;(2)各类文化服务价值空间呈现出“大分散、小集聚”并以标志性景点为锚点的多核空间分布模式,6类文化服务价值的高值区分布存在空间差异。(3)各类文化服务价值之间存在空间协同性,其中社会关系价值与其他价值的空间协同性最强,相关系数均达到0.7以上。(4)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空间分布受到景观特征、道路与服务设施供给、公众需求与态度等因素的影响。

    2025年04期 v.48;No.213 6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下载次数:374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国土资源

  • 基于“三线”划定视角的地方国土空间规划决策过程解析与模式评价

    孙爱博;公云龙;刘涛;张绍良;侯湖平;

    国土空间的多功能性及地方主体间关系的复杂性易引发规划决策中各类冲突与矛盾,决策模式在冲突消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系统总结此轮国土空间规划中地方(本文特指县级)决策实践的经验与不足,深入剖析地方规划决策过程与模式十分必要。本文基于系统性思维构建了地方国土空间规划决策分析框架,并以地方“三线”划定实践为案例开展研究。首先,从决策基础、客体及其特征、主体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解析地方规划决策系统;其次,从决策客体冲突及决策主体分歧两个角度诊断地方规划决策潜在冲突;最后,评价地方现行规划决策模式并提出相应优化建议,以促进更科学、高效、抗冲突的国土空间规划决策,为创新地方规划决策理论与方法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48;No.213 7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3K]
    [下载次数:271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黄河流域主要农作物生产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黄鑫;徐小任;王梁;任丹丹;

    运用产业重心模型、区位基尼系数、比较优势指数、基于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深入探讨1995—2021年黄河流域粮食、油料、蔬菜和水果4类农作物生产格局演变特征,系统剖析驱动农作物生产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来,粮食、蔬菜、水果“进”、油料“退”是黄河流域农作物的基本演变趋势;农作物生产重心发生不同程度的迁移,但4类农作物生产重心均集中于中游地区;粮食生产空间较为稳定,油料、水果生产集聚程度增强,蔬菜生产空间扩散明显;农作物生产综合比较优势受规模比较优势主导,粮食、水果规模比较优势突出但效率优势有待提升,油料生产处于劣势地位,蔬菜具有规模比较优势但呈波动变化;自然本底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技术进步、农业发展政策等多种力量综合作用推动农作物生产格局的演变,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存在显著时空异质性。

    2025年04期 v.48;No.213 8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4K]
    [下载次数:457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于脱钩理论的长江经济带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过程及驱动因素分析

    汪勇政;程超;顾康康;

    为探究跨流域农村人口与居民点用地面积的脱钩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因素,揭示两者之间的耦合协同关系,以长江经济带为例,使用1990—2020年多期遥感影像和社会统计数据,采用Tapio脱钩模型、Kaya恒等式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近30年来,长江经济带农村常住人口减少38.7%,但农村居民点面积增加,增幅达26.5%,农村人地关系失衡。(2)研究区域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面积之间呈现的主要脱钩类型为强负脱钩,但强负脱钩等级由Ⅵ转向Ⅱ,整体脱钩状态趋势向好:城镇化加快导致地区脱钩状态恶化;随着城镇化进程放慢,人地关系缓和。西部脱钩关系恶化;东部的人地失调严重区由北向南转移。(3)集约利用、总人口与城镇化效应共同驱动了农村居民点的扩张,而城乡人口结构效应则限制了居民点的扩展。在1990—2010年阶段,城镇化效应在农村居民点扩张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在2010年后,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度的提升逐渐取代了城镇化效应的驱动作用。因此,改善农村人地关系矛盾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优化调整城乡人口结构。

    2025年04期 v.48;No.213 96-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下载次数:352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1995—2020年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研究

    赵晨迪;姚鹏;王慧敏;邓楚雄;

    基于1995—2020年湖南省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借助Tapio脱钩模型及利用LMDI因素分解模型,明确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特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在研究期内,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与建设用地碳排放量均呈现缓慢下降—快速增长—缓慢下降的变化趋势;耕地碳排放量则呈现出倒“V”字形的变化特征;林地和水域碳吸收量的变化趋势分别呈“L”型和“M”型;草地碳吸收量表现出阶梯状特征。90%以上的碳排放量来源于建设用地,98.5%以上的碳吸收量来源于林地;(2)在该时期,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表现为:脱钩—扩张型负脱钩—弱脱钩—强脱钩,实现了脱钩状态的四级跨越;(3)经济发展水平是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及脱钩系数最主要的促增因素,其次为建设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而土地利用经济效率则是最主要的促降因素,其次是能源消费强度、碳排放强度和能源消费密度。该研究结果可为湖南省土地利用低碳模式的调控和“双碳”政策设计的优化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48;No.213 104-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3K]
    [下载次数:375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文旅资源空间分布

  • 长江经济带非遗传承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胡强盛;彭欣奕;贺小荣;彭坤杰;

    从“人地关系”空间视角出发研究非遗传承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1 701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分析法等方法,探析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1)从结构来看,长江经济带非遗传承人在省域空间分布上较为集中且不均衡,存在显著差异;在类型上均呈聚集分布特征,其中曲艺类聚集特征最明显。(2)非遗传承人整体上呈现“东密西疏”的分布形态。(3)社会经济发展对非遗传承人空间分异的影响较大;各因素交互作用之后增强了对非遗传承人空间分布的影响力。最后从推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完善非遗传承人生计保障、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2025年04期 v.48;No.213 114-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4K]
    [下载次数:973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空间关系研究

    尹鹏;刘志强;段佩利;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精神文化需求的必要举措。本文运用核密度估计、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关系模型探析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空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丰富、分布广泛,呈现“上游稀疏、中下游密集”的空间分布特征,旅游产业有形空间载体呈现“东密西疏、连片分布”的空间分布特征,东强西弱的空间分布态势明显;(2)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水平较低,呈现明显的非同步特征,中游地区、下游大部分城市、上游省会及周边城市处于“协调”状态;(3)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有形空间载体之间存在显著正向关联,空间关联指数从大到小依次是博物馆、A级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和中国传统村落。

    2025年04期 v.48;No.213 124-132+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5K]
    [下载次数:595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区域红色旅游空间结构识别及优化

    李圆佳;韩秋晨;胡静;尹建军;

    为实现区域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综合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究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区域红色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空间格局和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红色旅游资源丰裕度差距明显,呈“单核集聚,次核逐级递减”的空间特征;(2)区域整体旅游经济发展不均匀,呈“单一中心,整体较低”的格局,旅游走廊尚未形成,缺乏旅游经济发展主轴;(3)区域整体红色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存在微弱空间错位现象,多数市(区/县)红色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低质量发展;(4)通过四川省成都市、重庆市渝中区引领,找准区域红色旅游合作发展的定位,构建红色旅游资源主要支撑区、重点发展区、融合发展区的三大错位发展分区,打造红色主题鲜明、经济融合发展的“双核三区”区域红色旅游整体形象。

    2025年04期 v.48;No.213 133-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9K]
    [下载次数:1161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基础研究

  • Fe-MOF衍生的零价铁/碳复合材料活化过二硫酸盐去除氟苯尼考性能

    王顺;王志国;张纯;王琼超;黄卫;喻鹏;

    通过合成Fe-MOF衍生的零价铁/碳复合材料(ZVI/C),使其活化过二硫酸盐(PDS),以降解水环境中的氟苯尼考(FF)。经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光谱(XRD)、红外(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一系列表征,表明ZVI/C被成功制备。在不同pH值、ZVI/C投加量、PDS投加量以及FF浓度的条件下探究ZVI/C活化PDS对FF的去除性能,结果表明,初始溶液pH值为5.0、ZVI/C剂量为10 mg、PDS为1 mmol/L,FF初始浓度为20 mg/L为最佳反应条件,可以使得FF的降解率达到92%。自由基猝灭实验表明,在ZVI/C活化PDS降解FF体系中,·OH和·SO~-_4是主要的活性物质。不同时间段的氟、氯变化趋势证明,FF的降解过程伴随着脱氟、脱氯的进行。对于不同的实际水体,ZVI/C也表现出不凡的FF去除效果。最后,本文揭示ZVI/C可能是活化PDS去除水体中FF的高效催化剂。

    2025年04期 v.48;No.213 142-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4K]
    [下载次数:647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手性金双锥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及其在毒死蜱农药残留SERS检测中的应用

    李文杰;杨华艳;于贤勇;

    采用种子介导法制备手性金双锥纳米颗粒(L/D-Au NBPs),并通过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技术(SERS)研究其在农药残留物毒死蜱检测中的应用。通过调控手性诱导剂L-谷胱甘肽(L-GSH)和L-半胱氨酸(L-Cys)的浓度,实现形貌可控合成。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圆二色光谱仪(CD)及紫外可见光谱仪(UV-Vis)系统表征发现,手性诱导剂浓度增加使产物L/D-Au NBPs的CD值增加,证明手性诱导剂对纳米颗粒的手性光学活性与形貌演变有显著影响。基于手性等离子共振增强效应,L/D-Au NBPs基底对毒死蜱的SERS检测限达0.1 mg/L(S/N=3)。该研究为手性纳米材料在农药痕量检测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策略。

    2025年04期 v.48;No.213 151-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4K]
    [下载次数:482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征稿启事

    <正>《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创刊于1956年,是由湖南师范大学主管和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本刊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2000—至今);中信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2019—2024)收录。此外,本刊还被以下国外数据库收录:数学评论(美),化学文摘(美),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文摘杂志(俄)等。

    2025年04期 v.48;No.213 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2K]
    [下载次数:16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